从低效到敏捷:飞新达智能设备供应链优化
一、项目背景
1、企业背景:
广东飞新达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,总部位于东莞,占地3.2万平方米,员工275人,2024年产值1.26亿元。公司专注于模切设备及智能装备研发,产品涵盖圆刀模切机、平刀模切机等,出口至美、日、东南亚等20余国,服务富士康、比亚迪、3M等全球500强客户。
2、企业面临问题:
(1)交付低效:模切机交付周期24.46天(竞品18天),贴合机交付周期20.73天(竞品14天),年因交期丢单2000万元;物料齐套率仅32.76%,采购延期占未齐套原因的61%
(2)库存积压:半成品及呆滞库存2210万元,库存周转率1.2次/年(行业均值2.5次),资金占用成本年超300万元。
(3)流程脱节:订单评审依赖研发手工BOM,评审耗时25天,跨部门协作评分仅4.5分/10分(PMC、采购、生产数据未互通)。
二、项目成果
1. 效率突破:交付周期模切机缩短至16天(降幅34.6%),贴合机缩短至12天(降幅42%),订单准交率从58%提升至92%;
2. 库存优化:库存周转率提升至2.8次/年(行业均值2.5次),呆滞库存清理540万元,释放现金流1500万元。
3. 成本优化:供应链协同成本下降40%,年减少丢单损失1800万元,采购成本通过集中议价降低8%。
4. 管理升级:输出《订单评审标准化手册》《供应商分级管理规范》等23份文件,PMC数字化看板异常响应速度提升60%。
三、项目过程
1、顶层重构
问题诊断:通过VSM分析,识别三大瓶颈——物料齐套率低、计划排程不合理、供应商协同弱。
组织变革:成立供应链协同专班(PMC、采购、生产、研发联合作战),制定“3个月攻坚+6个月固化”计划,设立KPI目标(模切机≤18天,贴合机≤15天)。
2、流程再造
模块化设计:拆分非标订单为通用模块(通用件占比提升至70%),BOM评审周期从25天压缩至7天;
供应商分级:按交付能力将98家供应商分为战略级(10家)、优选级(30家)、备选级(58家),建立延期扣款机制(1天扣3%货款)。
数字化赋能:导入MRP系统,实时同步物料需求与库存数据,计划准确率从65%提升至95%。
3、长效固化
文化渗透:开展“交付之星”竞赛(团队奖励5万元/月),员工提案改善数从年均20条增至50条(提升150%);
横向复制:将模切产线经验复制至贴合机、分切机产线,交付周期降幅均超25%。
四、客户评价
飞新达董事长如是说:一期咨询项目实施,以订单交付为目标,打通了供应链流程,订单交期缩短了8天,库存金额下降了750多万,资金周转和市场竞争都得到了提升。
因为看见,所以相信。管理团队在变革中突破了思维枷锁,增强了改革的决心和意识,持续在优化改善的路上。
五、项目总结
供应链协同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飞新达案例证明:模块化设计、数据驱动、供应商生态是突破交付瓶颈的三大支柱。
